图说: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SAIL奖颁发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
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开头,对人工智能而言,很多人会选择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。那次会议上,科学家们探讨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等问题,人工智能的名称和任务得以确定。
头发花白的老人们,站在一排,聚集在一个架子上的字典周围,查找“heuristic”(启发式)这个词。这就是当年将人工智能带到世间的先驱们吗?
(资料图)
是,也不是。这张著名的照片,摄于2006年,达特茅斯一次名为“AI@50”的会议上。若将时光倒退回50年,照片里的应是风华正茂、最富创造力的青年。
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,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的演讲让人印象深刻。他分享了三位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故事——王晓刚在深度学习兴起的最初几年,撒下了很多原创的种子;何恺明将深度学习的根基打得非常牢、非常深;林达华通过开发和大模型让它枝繁叶茂。
“新一代的学生已经在上海成功起步。”汤晓鸥感叹。
借由本轮大模型、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科技浪潮,人工智能迎来了全新的“iPhone时刻”,催生了一批全球范围炙手可热的全新应用和创新企业。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创新者在这一进程中崭露头角。
数据显示,上海人工智能相关人才,从2018年10万人增长到2022年底的24.8万人,占全国1/3,多层次人才梯队基本成型。上海也在完善人才配套政策,支持将重点人工智能企业推荐纳入本市人才引进重点机构;并创新开展人工智能工程师系列职称认定。
在走向人工智能新时代的进程中,我们能追赶世界水平吗?上海“AI青年”的回答很干脆:“中国不会落后!”这个答案的底气,源自不懈地拼搏——面对荒原,策马向前的我们,有勇气;面对激流,自信蹚过去的我们,有重整旗鼓的笃定。
人工智能的背后,“人”是根本立足点,年轻创新者的站位高低决定行业的未来。上海的“AI青年”们,正勇攀技术高峰、耕耘创新沃土、不畏困难险阻,用科技托起强国梦,向世界发出中国AI之声。
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