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投资搜神记的第 270篇文章
【资料图】
今天看到一条消息,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旗下权益基金增聘基金经理,增聘后该产品背后的基金经理达到4人,目前公募行业上万只基金产品,共有8只基金由4位基金经理共管。
这件事情受质疑的点在于,基金经理其实是基金背后换仓的最终决策者,还有投研团队为其提供投研支持,如果4位基金经理都是决策者,他们的换仓意见真的不会打架吗?
多人共管一只基金产品的事情,被普遍接受的其实是“固收+”产品,一般是由一位权益基金经理负责权益部分,另一位债券基金经理负责固收部分,两类资产的仓位分的很清楚,各司其职,各展其长。
两位基金经理共管一只权益基金,这样的例子在公募行业也挺常见的,更多的是出现在行业主题基金上,比如某只消费科技基金,就可以聘用专精科技赛道和消费赛道的基金经理共管,这样的设定,一定是在基金发行之初就确定好的。
因为在基金设计之初,就要规定好基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领域,并在招募说明书中公示。如果在基金成立后要新增投资方向呢,就需要争得大部分持有人同意后修改基金合同。目前来看,除非是原本的投资范畴出大问题,一般不会做这种修改。
也正因为如此,“增聘”基金经理的行为在投资者们看来就会有点奇怪。
这家基金公司的回应是:“在多基金经理管理模式下,公司会根据每个产品的特点指定该产品的总负责人,负责根据产品的定位、目标预期收益及市场情况,确定相应的仓位和风格,其他基金经理则在总体方案的框架下,针对各类属资产进行具体操作。”
通俗来说,就是其中一位是总基金经理,他把这只基金的仓位像“切西瓜”一样分开,拿到仓位后的基金经理就可以在有限的仓位内、各自的领域做决策了。
多人共管的权益基金与单人管理的基金产品相比,在调仓上肯定是后者更流畅的,单兵作战的基金经理根据各资产的变化即使调整分配仓位,自己和自己的沟通总是没问题的,业绩做好了功劳是他的,业绩最不好自己背锅。
话说回来,对于一家成熟基金公司旗下的权益产品而言,单兵作战的方式其实也能够实现多人共管的效果,一位基金经理也可以给各类资产分配仓位,在投研团队的配合下选股、调仓,同样是很好的团队协作。
两者的差别在哪,就是在基金经理的名单上多了一个名字。意思很直接,以后这只基金的业绩表现是与这位增聘的基金经理有直接关系的,这对基金业绩影响不大,对基金持有人影响不大,对增聘的基金经理影响很大。
存量的基金产品增聘基金经理,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:其一是老基金经理要离任,让新基金经理先上任熟悉下基金的风格和范畴;其二是要培养新基金经理,让绩优老牌基金经理带一下,后续新基金经理新发基金时,就有了一个很好的“过往业绩”打底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增聘基金经理不能算是增厚业绩的行为,更应该被算作是营销行为。
(全文完)
风险提示:观点仅供参考,不代表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